9省35支表演隊齊聚陜西榆林古城——盤錦上口子高蹺閃亮全國秧歌展演
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隊在陜西榆林街頭表演“大飛輪”。 唐 恒 攝
“秧歌展演現(xiàn)場人山人海、鑼鼓喧天,非常熱鬧。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尤其讓我印象深刻?!标兾饔芰质忻裢跖空f。
不久前,來自遼寧、廣東、安徽、吉林等9省的35支秧歌隊,3000余名表演者齊聚陜西榆林古城,參加全國秧歌展演。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項目,代表遼寧參展。27名演員成功表演了傳統(tǒng)招牌絕活兒,“舞”出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風采氣韻,讓更多的人了解遼寧非遺項目特色。
秧歌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,是一種廣泛流傳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,隨著時代變遷,秧歌也在發(fā)展中不斷彰顯新的生命力。此次展演,既有融合雜技與現(xiàn)代舞的遼寧盤錦高蹺秧歌,也有糅合南派武術與戲劇的廣東潮汕英歌舞,還有剛毅且充滿力量的陜西榆林橫山腰鼓、享有“淮畔幽蘭”美譽的安徽花鼓燈……千姿百態(tài)的各地秧歌展現(xiàn)出精彩絕倫的民俗文化魅力。
“本次展演規(guī)格高、規(guī)模大、參賽隊伍多,演繹出了各地秧歌的藝術特色,展現(xiàn)了秧歌藝術的獨特性和唯一性。”全國秧歌展演總導演張勝寶表示,通過此次展演活動,把全國優(yōu)秀的秧歌團隊請進來,為秧歌藝術搭建一個相互交流、借鑒創(chuàng)新的新平臺。
2月23日、24日,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表演隊克服表演時間長、雪后場地濕滑等不利因素,亮出了“三節(jié)樓”“大飛輪”“小飛人”“架相”“翻跟頭”“鯉魚打挺”等傳統(tǒng)招牌絕活兒,他們每天在榆林古城一街二街近5公里的路段上巡演4個多小時,讓榆林觀眾拍手叫絕。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表演過程十分連貫,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銜接自然,既給人以視覺上的享受,又能烘托隆重、熱烈的場面,渲染氣氛,感染觀眾。
“根本看不夠。上口子高蹺秧歌實在太精彩、太震撼了!”榆林古城道路兩側密密匝匝的觀眾群里不時傳出贊嘆聲、歡呼聲、喝彩聲、掌聲……精彩的表演收獲了很多粉絲,他們追隨著表演隊伍前行,演出結束,觀眾爭相與演員們合影留念。
“上口子高蹺秧歌被譽為‘木棒上的東方芭蕾’,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。與地秧歌不同,上口子高蹺秧歌是集‘歌、舞、戲、雜、武’五門藝術于一體,在發(fā)展過程中逐漸升華提煉、自成體系,塑造出一批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臉譜內容。新一代傳承人對高蹺中的‘扭、浪、逗、相’進行了融合,蹺腿增高到1.2米,演員表演幅度大,結合肢體和面部語言,將本地區(qū)人物性格展現(xiàn)無遺?!鄙峡谧痈哕E秧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張中賢對記者說。
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演員平日里工作在不同單位,他們年齡最大的56歲、最小的16歲。“這次, 我們受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指派,代表遼寧省參加全國秧歌展演。大家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用最好的演技‘舞’出遼寧人的文化自信,‘舞’出遼寧人的精氣神,讓更多的人了解大美遼寧?!鳖I隊唐恒說。
即使是-20℃的氣溫,依然擋不住陜北人看秧歌的熱情。榆林街頭,層層疊疊圍滿了市民和游客。演員王世百、楊盼在觀眾的吶喊聲中越扭越來勁。他們是一對因熱愛高蹺藝術而結緣的夫妻。王世百表示,通過參加全國秧歌展演,能夠讓更多人了解遼寧、了解盤錦地域文化,夫妻二人感到無上光榮和自豪。
遼寧省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中心(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保護中心)副主任尹忠華表示,盤錦上口子高蹺秧歌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、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,其風格喜慶熱烈,表演技術精湛。在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(chǎn)名錄保護項目,2012年榮獲中國藝術節(jié)最高獎項“山花獎”。